-
新生入园家长须知
发布时间:2009-08-28 浏览次数:5211
新生入园家长须知
郭艳霞宝宝上学啦
小宝宝第一次独立地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庭,又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分离焦虑,多数幼儿会抗拒或哭闹。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已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那么如何尽量减弱幼儿的分离焦虑,让幼儿尽快适应幼稚园的生活呢?
建议家长们从如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一、心理准备:
入园前,请家长带孩子来园参观,使幼儿逐渐有幼儿园的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并向孩子介绍幼儿园有漂亮的花草、活动室等环境,有伙伴、玩具、可以锻炼、玩游戏等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帮助孩子对幼儿园有美好感受,有助于在心理上向往幼儿园生活。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不要刻意渲染孩子入园的紧张气氛,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入园,避免家长的紧张感传递给孩子。
二、生活准备:
1、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入园后,孩子将有一定的生活规律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让孩子减少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性,请家长事先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并有意地按此安排幼儿在家的活动。如:帮助幼儿建立适宜的午睡习惯,早上入园时间为7:30-8:30,所以晚间睡眠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00。
2、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入园前请家长培养幼儿在家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特别是要让孩子学会蹲厕。
3、培养简单规则意识: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饭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等,不要让幼儿在家中随心所欲,毫无规则意识,否则孩子入园后面对幼儿园的各项要求将会无所适从。
三、语言准备: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从他出生就开始了。孩子有时不用说话,仅仅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能让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孩子到幼儿园以后,有些表情和动作就难以被老师或同伴理解,以至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会使他们感到委屈,从而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情绪。因此入园前要让孩子建立用语言表达愿望的习惯。另外,父母对孩子说话时,要尽量清楚、礼貌、语气温和,发音准确,不要用叠音字,让幼儿有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
四、交往准备:
孩子入幼儿园起,就标志着集体生活的开始。这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将与许多的小伙伴一起生活。有的年轻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受斯负,对孩子讲,谁打你你就打他。孰不知这样的教育会给幼儿多少负面的影响。要想让幼儿在集体当中快乐地生活,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与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体验交往的乐趣,帮助和安抚身处困境的人。入园前,家长可有意为幼儿创设孩子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具体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稚园生活。对于下列现象都是很难避免的,你不必太过惊慌:
A、情绪方面: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其中哭闹还有先哭、后哭、长哭、短哭之分,有离开家门时哭,入园即停等。
B、饮食方面:孩子入园后,可能会出现食量减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现象。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和入园初期,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做到多流质、多清淡、多饮水。
C、睡眠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夜惊、夜哭等现象,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
D、行为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变化: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等。这也是对新环境的一种反应,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E、身体方面:少数孩子入园后不爱吃饭, 可能会导致暂时性体重下降。其实,经过上述现象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身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理解和心理准备。
五、送孩子入园时,以下几种做法应该避免:
A、态度不坚决
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求不停,立刻答应孩子停几天再去,这样反而会使适应期加长。
B、依依不舍
孩子哭闹,家长便抱起孩子,久久不愿离去。家长的这种不良情绪会激活孩子的不良情绪,而且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妈妈不会走或妈妈会带走我,从而加大入园的难度,使得适应周期更长。
C、消极的语言暗示
哄骗或承诺:“第一个接你”,“去一会儿就回家”,而这些承诺往往不能实现,从而失信于孩子,带给孩子你不喜欢他,不想要他的感受。
不当问题:家长因特别关心孩子的在园情况而导致消极语言暗示,如: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吃饱了没有?有没有家里的东西好吃?老师对你好不好?挨批评了吗?这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地方。可以多问问孩子:在幼儿园高兴吗?认识了哪些小伙伴?喜欢幼儿园的什么玩具等。
威胁式语言:“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管你!”“不听话,我就不来接你!”这类言语将幼儿园描述成一种惩罚环境,加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而应多用肯定、鼓励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