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美国幼儿教育案例

发布时间:2014-07-03    浏览次数:2648

 
 
一则美国幼儿教育案例
 
 
 在美国一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乞讨”3天。老师只让几个孩子扮演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孩子都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三天内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这些孩子第一次尝到了饥饿的滋味,老师还在旁边进行解释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无家可归者,在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乞讨为生。当孩子们吃不下“乞讨”的食物时,他们就将早已收集的“乞讨”镜头播放给孩子们看。
 
 
 
 美国的孩子们还在参加另一个“体验饥饿”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首先进行抽签,抽到的签上面如果写着“15”这个数字,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成为占世界人口15%的富人,吃的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专人服务;如果上面写着“25”,则意味着他是世界总人口中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要是抽到“60”,他就是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还得耐心地排队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孩子们经过这样的活动后,他们再也不把吃不完的饭菜和吃不完的零食扔掉了,并且都说:“那些人真的太可怜了!我知道了他们挨饿的滋味。我今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要把节约的钱捐献给他们。”
 
 
 
 
   美国人不比我们中国人富裕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与众不同的“饥饿疗法”。用美国人的话说,“要让孩子们明白,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让“饥饿”的滋味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扎根,他们才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幸福。